科学研究
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教育部平台 > 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实验室定位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拥有12亿亩草原,约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27.2%,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黄花苜蓿、野豌豆、野车轴草等禾本和豆科牧草,是著名的优良牧草。内蒙古自治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向日葵种植面积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前列,也是我国大豆、玉米的主要产区之一。
内蒙古草原孕育了十分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但80%以上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30%以上退化严重。究其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对优良牧草物种形成、群体演化、遗传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系统性缺乏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不同恢复措施的草种质资源,成为严重影响退化草原恢复进程、制约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瓶颈问题之一。草原矿质营养对牧草生产力和牲畜营养品质的影响,植物资源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资源调查,地道药用植物资源利用还缺乏系统研究。马铃薯、向日葵、大豆等优势特色作物耐逆、高产、优质等重要农艺性状机理的解析,以及种质创新的技术瓶颈亟需突破。
2007年,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实验室通过教育部建设验收,正式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开放运行。2021年2月教育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立足植物生物学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限制内蒙古草原乡土和人工栽培牧草以及优势特色作物高效生产、品质提升和种质创新的科学技术瓶颈,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在李博院士、马毓泉教授、刘钟龄教授、方天祺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草地生态、植物分类、遗传改良研究的基础上,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动担当、以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为任务和使命,将科学研究聚焦到解决牧草生物学、特色作物生物学、草地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关键环节。
牧草生物学研究方向,围绕羊草、荒漠区饲用灌木等优质牧草和抗逆植物资源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挖掘优良牧草种质和抗逆基因资源,阐明牧草关键矿质营养形成机理,建立和集成牧草高效遗传转化、基因编辑、生产力提升技术体系,以选育和创制一批适于退化草地修复、优质牧草生产的新种质为目标,解决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矿区植被重建、优质苜蓿干草主要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问题。
特色作物生物学方向,围绕严重限制自治区马铃薯、向日葵、大豆、玉米等优势主栽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不清、良种匮乏、配套栽培技术落后等主要问题,挖掘抗病、抗虫关键基因,阐明向日葵列当寄生机理,创制马铃薯遗传研究模式材料,研发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和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为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草地植物资源方向,以调查、搜集、保护和挖掘利用自治区特有植物资源为主要目标,在实验室三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接续奋斗下,分别在1985年、1998年和2020年完成了《内蒙古植物志》第一、二、三版的出版。《内蒙古植物志》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持续更新的地方植物志,也是我国第一部进行过三次修订的省级植物志书。全书共6卷,571.6万字,收载了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144科、737属、2619种,彻底厘清了内蒙古草原植物资源家底。
三、依托的学科和科研条件
beat365在线体育唯一正版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学科作为建校初期就设立的6个学科之一,始终秉承中科院学部委员李继侗先生提出的“面向草原,旁及农林”办学方针,坚持立足科学前沿,以研究和解决我国北方草地动植物资源及农牧业生产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为任务和使命。国家为实现东西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和“部区合建”等方针政策,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优势。内蒙古11.3亿亩天然草原和种植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多种优势特色作物是实验室最大的区域战略优势和资源优势。实验室拥有4200平方米的集中科研场所,校内建有1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实验室目前拥有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800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0多台(套),价值约3000万元。
四、研究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6人,包括教学科研人员32人,教学辅助人员3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正高级18人,占50%;副高级8人,占22.2%;中级10人,占27.8%。40岁以下研究骨干13人,占固定人员的36%。实验室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3人、“自治区青年科技英才”4人、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3个。
五、科研业绩
“十三五”期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147项,科研经费8114万元。承担纵向课题133项,科研经费7738万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4项,地区基金30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3项。承担横向课题14项,科研经费376万元。发表国内科技期刊论文102篇;业界公认的国际重要科技期刊论文83篇,其中5年影响因子大于5.0的20篇。出版专著2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包括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1项。(1)牧草生物学方向:在栽培牧草、天然牧草、荒漠饲用灌木等方面开展了植物抗逆机理及钙营养方面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期刊。(2)特色作物生物学方向:在内蒙古主栽和特色作物方面开展了作物抗病、种质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方面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los Pathoge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Horticulture Research等期刊。(3)草地植物资源方向:围绕内蒙古高原型多经纬度草原开展了资源普查、药用植物开发、共生AM真菌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出版了《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和《内蒙古苔藓植物志》,代表性成果发表在Catena、Microbial Biotechnology、Plant Biology等期刊。
六、人才培养
实验室在植物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等方向培养研究生。“十三五”期间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93名。实验室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29名,与UC-Davis等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4名,培养留学生9名。实验室指导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多项全国大学生竞赛奖项。